本網綜合消息:汛期以來,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積極應對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次生災害風險加劇挑戰,忠實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通過完善工作機制、落實群測群防舉措、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切實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完善機制壓責任,筑牢防汛“安全網”。研究制定《大通縣防范防汛安全風險全鏈條治理工作方案》,持續推行“一表四查八步走”防汛安全風險全鏈條治理機制,落實落細“五停三轉”措施,將防汛措施落實到“最后一米”。同時,完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及時發布信息,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防范,為全縣防汛工作爭取充足應對時間。嚴格執行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制度,確保汛期值班工作無縫隙、不間斷。
深化群測群防,激活基層“防護力”。利用各類媒體平臺,系統化、專題化發布汛情信息、預警提示和防汛避險常識。按照《防汛期間風險隱患報告獎勵辦法》,給予隱患線索“吹哨人”2人每人2000元獎勵,讓群眾從“要我參與”轉變為“我要參與”,強化群眾“防災主體責任人”意識,營造“人人都是吹哨員、隱患發現靠大家”的濃厚氛圍。
強化應急保障,提升處置“執行力”。全縣成立專業救援隊伍全天候備勤,同時,各鄉鎮、村(社區)成立應急救援小分伍,構建多層次應急救援體系。儲備防汛專用沙袋、編織袋、鉛絲籠、挖掘機、發電機等各類防汛搶險物資裝備,并定期進行檢查維護。全面啟用村級避險場所289處,完善全縣基礎設施,統籌調配生活物資,保障轉移群眾基本生活需求,防汛工作既顯“力度”更具“溫度”。(通訊員:李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