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被譽為“中華水塔”,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于此,這里既是生態資源寶庫,又是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各民族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形成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愛護萬物的傳統生態文化,這些傳統生態文化在維護青藏高原脆弱生態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新時代,傳統的生態理念如何與現代生態保護相結合,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需要我們思考與積極推進的命題。
聚焦中心 精準選題
省委省政府關于美麗青海建設的工作部署中,把挖掘各民族傳統生態理念作為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工作內容。
黨政有所需、政協亦有所為。
11月28日,省政協召開雙月協商座談會,圍繞“挖掘與弘揚各民族傳統生態理念,強化守護為先的生態意識”協商議政,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與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面對面坦誠交流,為挖掘與弘揚青海各民族傳統生態理念探討路徑和方法。
弘揚各民族傳統生態理念是一個新概念,提出時間短,各地區、各部門均無相應的工作基礎,很難界定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從哪些方面吸收了傳統生態理念的具體內容。針對這一問題,省政協調整工作思路,制定了依靠社科界學術研究成果,以學術研究推動相關工作的思路。
開展工作前,承辦此次協商會的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委員和相關專家學者,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青海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青海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同時,收集省內外專家學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了解掌握相關工作情況?!拌b于協商課題理論性、專業性較強,我們多次召開情況介紹會、專家碰頭會,聽取專家學者對于挖掘和弘揚我省各民族傳統生態理念方面的意見建議,深入相關部門了解近年來工作情況。根據收集的建議,擬定了9個專題,組織專家聯合攻關,破解傳統生態理念傳承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笔≌f副主席劉大業在介紹前期調研情況時說。
調研組先后赴海南、海北、海東、黃南等市州開展調查研究,聽取基層黨政部門及企業代表的意見建議。大家一致認為,省委省政府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充分挖掘和弘揚各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化,相關地區和部門積極做好各民族傳統生態理念挖掘、傳承和弘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同時,通過調研也發現,我省在挖掘弘揚各民族傳統生態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用心用力 建言資政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民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等獨特的民族樸素生態觀,這些思想觀念,在調適人與自然關系、保護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保障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各民族樸素生態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如何推動各民族的傳統生態文化在傳承中發展、發展中傳承?
省政協委員、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科研部部長李志強建議,全面總結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傳承發展實踐,積極構建青海各民族傳統生態文化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深入挖掘整理民族傳統工藝資源;整合集成民族傳統文化科教資源,選取知名度較高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承載體和文化產品,全面記錄和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場景、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和成效;加強具有時代印記的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形態保護和修復,結合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落、國家公園、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國家文化公園等文化驛站,建設各類民族傳統生態文化體驗區,用各民族生態環保理念賦能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省政協委員、黃南藏族自治州政協主席葉忠措結合黃南實際,從宣傳教育、傳承保護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方面提出建議。她說,“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普及生態文明創新理論;在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方面,吸收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理念中的有益成分,常態化舉辦民族生態文化節、展覽等各類文化活動;加強頂層設計,把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理念研究型人才培育納入國民教育規劃體系,針對性培育尖端人才;建立完善各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理念研究、人才管理、資金投入、科技應用、社會參與、國際國內交流、宣傳推廣等相關體制機制?!?/p>
“世代居住在三江源地區的藏族群眾,在與當地嚴酷脆弱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深厚而獨特的傳統生態文化,這是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青藏高原傳統生態文化的典范之作,也是助推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和內生動力?!笔≌f委員、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胡芳建議,開展對三江源傳統生態文化的專項本底調查,建立三江源生態文化資源庫;加強三江源生態文化與中國傳統生態文化、昆侖文化、黃河文化之間的關聯研究,將其打造成具有鮮明青海標識和國際影響力的生態文化品牌;建構以政府為主導、牧民為主體的多元化協同發展機制,充分發揮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及各園區、相關州市等管理機構的主導力量和作用,將保護傳承弘揚傳統生態文化作為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當地牧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繼續加強與國際自然保護基金會、省內外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力度。
生態文化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方式,是生態文明的文化樣態,也為我們在新時代推進青海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思路。省政協委員、省委黨校社會與文史教研部主任楊曉燕表示,要發揮生態文化的引領作用,以更加清醒的態度和更加堅定的步伐走出一條富含生態意蘊和飽含深厚底氣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議通過文化導向、激勵、凝聚功能,將傳統生態文化轉化成保護一方水土的文化自覺,打造區域生態文化品牌,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立足青海獨特的生態環境和重要的生態地位,以特色化、生動化、現代化的生態文化教育形式集中進行生態文明知識普及推廣;加強法治建設,建立完善推進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和目標評價考核制度等。
民主協商 凝聚共識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充分調動生態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的治理熱情,協調多方要素,多主體共治,才能形成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合力,進而推進我省生態環境治理的發展,改善與優化生態環境。
如何借助各民族傳統生態理念構建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公眾參與機制?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仙珠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由政府介入,引導公眾尤其社區居民參與生態資源保護、文化傳承及相關轉產增收的政策實施中,培育公眾參與意識,進行有效而全面的生態文化和環境教育的普及和宣傳;建立完善國家公園紅利共享機制、可持續生態補償機制等公眾參與的利益保障機制;對生態管護員實施獎勵制度,使其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信心與熱情得以持續,以不同角色身份參與生態治理中的公眾參與激勵機制;加強政府信息公開,營造共享觀點庫等社區參與的信息溝通機制。
“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體現了高原各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在人居環境和建筑領域的應用?!笔≌f委員、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秘書長馬永貴建議,加強青藏極地人居生態智慧的特色理論和應用體系研究,對地理環境、氣候特點、宗教文化、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方面對建筑藝術的影響開展綜合研究;在我省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重視傳統人居的生態智慧、挖掘傳統人居的生態價值,運用傳統人居的生態理念和綠色技術;在鄉村振興中融入傳統人居生態智慧,高標準謀劃特色村落布局建設,突出資源稟賦和原生態的特點,有序建設傳統保護型特色村落、文化支撐型特色村落、旅游帶動型特色村落、產業發展型特色村落、美麗鄉村型特色村落、民族風情型特色村落;在城鎮規劃和建設理念中融入傳統人居生態智慧,運用傳統人居的生態理念,在社會人居生態的治理實踐中踐行有機共生的理念,在人居建筑的建設實踐中運用并提升傳統人居綠色生態的技術。
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同志,認真回應委員關切,介紹了下一步工作打算。
商以求同、協以成事。人民政協是專門協商機構,三個小時的座談時間里,參與協商的各方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交流討論,凝聚起了推動工作的共識。
省委常委、副省長才讓太聽取大家的發言后指出,本次雙月協商既契合中央和省委要求,又符合我省的民情民意,相關部門要把大家的意見建議和真知灼見吸收好、采納好、利用好,共同落實好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這一政治責任。
省政協主席公保扎西表示,政協委員和相關專家圍繞協商主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思路和意見,達成了共識、凝聚了各方力量。要高度重視各民族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大力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引導人民群眾將生態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助力黨委政府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落實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努力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貢獻力量。